大赛已搞了三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大赛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以及大赛所获得的收益,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点去组织第四届大赛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大赛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要考虑四个问题:
1.对大赛的定位
2。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大赛的规模和大赛质量的关系。
4。宣传工作在大赛中的地位。
一, 对大赛的定位
大赛是主要面向山东高校计算机及信息专业的大学生年度性赛事。是地域性、针对性极强的一项活动。,是要为齐鲁软件园,这个国家级的软件基地发现和培养人才,直接和间接的为齐鲁软件园的发展服务,是齐鲁软件园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大赛中要贯穿在高校中宣传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齐鲁软件园在国内的地位,使他们将来有可能为齐鲁软件园及其园内众多的企业服务,因此大赛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取代性。齐鲁软件园是大赛的依托和支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人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在大学生这个特殊时期组织大赛这样的活动,会给学生成长中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可能对一些学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山东是这些学生的家乡,是他们的根,无论他们到外地学习或工作,他们都会关心山东的软件发展,因为他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曾经给他提供过影响他成长的一次活动。“滴水之恩会涌泉相报”。这是人之常情。这些优秀的学子将会尽反哺之情。
这个活动要做好必须认真去做,做到学生心里,要突出质量。为此要做好五个环节。
1.巡回报告团活动,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参与竞赛热情。
2.大赛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得到学习和交流机会。
3.决赛及颁奖活动使学生感受竞争的残酷性和成功的快乐。
4.组织“获奖学生联谊会”活动建立长期不断联系。
5.把网站建设好,构成广泛的经常性的交流和学习环境。
二,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和科协的关系,科协是主办单位,每年都有资金投入,并帮助解决大赛中许多困难问题,组织颁奖典礼等等。另外做好这个工作也是科协本职工作,要使科协看到大赛在不断产生和提升社会效益,这样科协才会不断支持下去。
2.和齐鲁软件园的关系。齐鲁软件园是大赛的依托,大赛工作的好坏要体现在支持了齐鲁软件园的人才建设的程度大小,大赛各项工作必须得到齐鲁软件园的共识和支持,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和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
3.和山东高校计算机研究会的关系。山东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联系了全省各高校计算机方面的教学领导。,可以动员各高校参与大赛,高校领导的态度是事关重要的,因为由他们来组织学生参赛,并要帮助学生支付参赛的一些费用,所以各个高校的态度非常重要,要尽量满足高校对大赛活动的一些要求。这样的话才能使大赛能够长期做下去。
4.和山东省教育厅的关系,山东省教育厅是山东高校的主管部门,教育厅领导对大赛的态度至关重要。大赛指导思想及行动方按应及时汇报,取得教育厅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的态度对各高校参赛是有直接影响的。教育厅宋厅长为大赛文集写了序言,已经有了联系,还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要舍得花力气努力想法做好,做好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比赛的规模和质量的问题
大赛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花费的人力和财力就越大。大赛要根据实际组织能力和经费情况而定。现在看大约在二十个学校左右,几年之后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关健要把质量搞好,要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下功夫。要使参赛的学生不论是得奖还是不得奖,只要参赛,都会在这过程中取得很大的收获。这样的话在高校中,树立起大赛品牌的影响,我们过去在组织巡回报告团、夏令营、编辑文集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以高质量,有特色赢得高校和学生对大赛的关注。
四.宣传工作
大赛的工作是“点”上的工作,影响面很小,大赛又非常需要社会了解和认可并得到社会支持和资助,这样才能长期办下去。媒体的重要在于使“点”上的工作产生“面”上的效益。,它能起到放大作用,可以扩大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为此一是利用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体,二是加强我们网站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凡是大赛各项活动做出的特色,都要写出文章并拍出照片送到有关报刊争取发表,过去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很不够,我们要及时把做出的成绩宣传出去,给大赛创造有利的环境,目前我们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我们举办的大赛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于我们国家当前宣传的主导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一些媒体还是很需要这类文章,我们必须与报刊、杂志建立起渠道。,如果渠道畅通,会有不同的效果。宣传工作在大赛的各项工作中,具有特珠的作用,一定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
2。我们网站要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网站指导各高校参赛队进行大赛准备工作,和参赛队之间的交流。大的活动三天内应在网站上有报道,同时为大赛文集积累更多的资料,要增加一些专题栏目,栏目要有专人负责,吸引参赛学生到网上来讨论问题。可以创造一些方式、拿出一定的费用来支持。通过机制建设上走出一条路来,
(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