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10年4月和5月两个月的时间,第八届齐鲁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巡回报告会顺利而圆满的结束了,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面,齐鲁软件大赛学以致用的宗旨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齐鲁软件大赛创办至今,始终坚持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这对于高校的人才教育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我,有幸成为大赛报告团的成员之一,跟随报告团先后走进泰安,滨州,聊城,烟台,菏泽等多个地市并为那里高等学府的学生们传播大赛的福音,撒下希望的种子,在为大赛奔波的同时,我也收获很多。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话的艺术
在报告中消除了我的恐惧心理,建立起了当众讲话的自信心,在参加报告团之前,尤其是在我刚上去进行演讲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当众讲话的习惯,言语之间也是磕磕绊绊,连贯不佳,那一次我记得很清楚,是在济南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报告会后,徐萌老师告诉我说,我作品介绍讲的太罗嗦,而且PPT做的也不够好,当天回去之后,我就想了好久,讲不好的原因,我总结过,就是主次不够分明,信息点过于繁多,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想要把最主要的东西讲出来就变的十分困难,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还不能够习惯的面对那么多的听众讲话,看着那么多人注视你的目光,我的脑子里面是一片空白,在演讲的早期,这样的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但是,随着演讲次数的逐渐增加,尤其是经过了泰安学院,济南大学和滨州的两所学校之后,我的改变很大,无论如何,面对那么多人,脑子里面的思路变得清晰了,依靠PPT的程度也少了很多,但此时的我在内容上依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重复着原先的那一套,回来这后的我那几天,反复的琢磨,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加的好一些,于是,我在演讲的内容上作出了变化,删除了原来繁杂的要点,精简了语言,感想也是主要讲一条,其他的一句带过,改变之后,在烟台,菏泽等地我发现效果很好,因为时间仅仅只有1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传送大量的信息时有问题的,相反着重的用描述而非理论的方法阐述观点更是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因此,最后的几场报告会,我不仅轻车熟路,胸有成竹,而且能够顾全大局,让报告会顺利的举行下去。
向报告团的同学和老师学习
大赛让我在一个个优秀的团队中学习成长,大赛报告会的每一个报告团,都可谓是精英云集,有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也有技术层的老师,还有未毕业就已经工作到经理的学长们,和他们一起走出来,学到的东西不只是大赛,而是很多关于人生未来和思维方法上的问题,他们不仅在知识上积累深厚,而且在社会交往中出类拔萃,一开始的我可能很难真正的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经过和他们在一起的多次磨合和历练,我才知道团队中该如何去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和团队配合的更好,社会上和企业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从他们那里都能更好更快的了解到。我记得很清楚:和我多次一起出来的济南木田学校王慕峰副校长,他不仅知识渊博,为人更是虚怀若谷,体谅他人,与他在一起聊天,收获也很多,也许原来的我做事比较激进,遇事不够沉稳,但是经过和王校长的一段相处,性格上磨练的也更加成熟了,总而言之,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面,自己想不好都难,而大赛正好给了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
带领报告团走进菏泽学院
最后,能够亲自带领报告团走进菏泽学院让我感慨颇多,之前,虽然参加过很多次的报告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都未能带队,着实令我感到遗憾,这次的菏泽之行,在徐萌教授的伴随下,我本以为应该十分容易,却也没想到困难重重,跟别人出去的时候只要上去讲好就行,自己领队去呢,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比如说要让他们学校准备好主持人,要告诉主持人大赛流程,要提前去布置会场,调试机器,以免耽误了开始的时间,最为重要的是,控制大会的整体进度,做到学生听得高兴,我们讲的尽兴,倾尽所能的为他们答疑解惑,才能真正达到大赛报告会的目的,总之,时刻保持着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种种意外状况的心理是一个领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希望大赛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齐鲁软件大赛自02年开始至今,已经过了7个年头,在这七年中,我作为一名大赛成员,是大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大赛不仅在参赛人数上与年剧增,而且在流程和制度方面也是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大赛题目变得越来越丰富,引入的企业命题模式更是架起了一座沟通高校人才和企业的桥梁,关于大赛的未来,我内心充满了希望,我觉得,大赛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首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无人真正全心全意管理的局面,只是凭借在校领导老师的业余“关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大赛应更多的实惠学生,参赛团队之间的竞争应该可以更加激烈,适当减少获一,二,三等奖的面积,提高获奖团队的奖励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我相信,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一定能建成一个以山东省高校为核心基地,遍布全国高校的竞赛组织,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